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 

 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《左传》简介  

2009-06-21 00:26:01|  分类: 中国历史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资料来源:中国经济网
  《左传》,相传它的作者是左丘明,而且是解释《春秋》这部书的,古人把对一部书的解释叫做“传”,所以它叫作《左传》,即《春秋左氏传》的简称。解释《春秋》的书,流传到今天的一共有3部,除《左传》外,还有《公羊传》和《谷梁传》。 
  所以要了解《左传》,就有必要先说一下《春秋》这部书。《春秋》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编年体史书,它所记载的这段历史时期,后世称之为“春秋时代”,“春秋时代”这个名称的由来,便是因为《春秋》这部书。 
  不过,在当时并不是只有鲁国记载自己历史的书才叫作《春秋》,其他一些国家记载自己历史的书也常常叫作《春秋》,在《墨子》这部书中,就提到有“周之《春秋》”、“燕之《春秋》”、“宋之《春秋》”、“齐之《春秋》”,可见,“《春秋》”本来是当时各国史书的一个通称。因此墨子说他曾见过“百国《春秋》”。也有国家把本国史书另起名字的,如晋国的叫《乘》,楚国的叫《梼杌》,它们和鲁国的《春秋》是性质相同的书。所以《孟子·离娄下》说:“晋之《乘》,楚之《梼杌》,鲁之《春秋》,一也:其事则齐桓、晋文,其文则史。” 
  那为什么各国记载历史的书,名字要叫作“春秋”呢?因为各国这些记载历史的书,基本都采用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写的方法来书写历史,也就是后世所说的“编年体”,年代有先后,一年之中也有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的先后,于是错举春、秋二季之名,用来通指一年。历史总也是一个春夏秋冬之后,紧接着又一个春夏秋冬,于是“春秋”成了史书的代称。也有学者认为,在上古时期(西周之前),一年只有春、秋两个季节,所以用“春秋”来指一年。 
  记载鲁国历史的这部《春秋》,过去认为它曾经过孔子删定和整理过,这个说法开始于战国时候的孟子,其后许多学者也这么认为;现代有学者认为《春秋》这部书其实本即鲁史,和孔子没有什么关系,至多孔子曾把它作为教材来教过学生。 
  《春秋》的记事起至,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:始于鲁隐,绝笔获麟。即开始于鲁国国君隐公元年(公元前722年),结束于鲁国哀公十四年(公元前481年),一共242年。在鲁哀公十四年,《春秋》中记载说:“十有四年春,西狩获麟。”哀公十四年的春天,在西边狩猎时捕获了麟。麟,被认为是一种灵异吉祥的动物,本来是有了圣王才会出现的,而现在它出现的不是时候,且鲁哀公也不该捕获它,所以《春秋》的作者便搁笔于此,不再写了。 
  《春秋》记载的内容,大多是政治活动,也有少量自然现象。大约征伐占40%,会盟占20%,朝聘占20%,祭祀、婚丧等占10%,日月食、星变、地震、陨石、雨雪、水旱灾等占10%。《左传》中说“国之大事,惟祀与戎”,就是说,那个时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大事,就是祭祀和战争,这两种事,成为了当时各个诸侯国最主要的政治活动。偏重于记载政治活动,这也是中国历代史书的一个特色。
  《春秋》不仅记载鲁国的历史,也记载周王和其他诸侯国的历史,所以钱穆先生说它是“一部诸夏的国际史,亦可称为乃是那时的一部天下史或称世界史”,“是把天下一家的大一统观点来写的一部世界通史”。 
  但是,《春秋》记载历史十分简略,还有记载缺漏的地方。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,一共242年的历史,记载文字总共也只有一万六、七千字,记载一件事最短的只用1个字,最长的也仅40多个字,而且措辞也比较隐晦,这种隐晦地通过选择不同的字词来表达褒贬含义的书写方法,被后世称之为“《春秋》笔法”,有时很不容易读明白,例如同是记载征战,有伐、侵、战、围、救、取、执、溃、败等不同的用词,于是就出现了专门解释、阐发《春秋》的书,也就是所谓的“传”----《春秋》也就被称为“经”了,如前所述,这样的书流传到今天的有3部,即《左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,它们合称“《春秋》三传”。
  三传之中,《公羊传》可能在战国末期已成书;《谷梁传》中有大量转录或增添《公羊传》的内容,成书较晚一些,大概这二传都是到了汉代才写定下来的。《公羊传》和《谷梁传》常常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解释《春秋》,喜欢从中阐发政治、道德上的微言大义,这是它们的显著特点。此二传在汉代由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,被称为“今文经”,受到尊崇,被朝廷立于学官,设有博士,成为当时的官方“《春秋》学”,尤其是其中的《公羊传》,特别受到重视。 
   而《左传》的成书要比《公羊传》和《谷梁传》都要早,大概在战国的中前期,有资料表明《左传》在战国就已开始流行,许多战国时代的上层人物都喜爱《左传》并引用其中的文句。但是在汉代,《左传》并不流行,只在民间个别流传,和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是官学不一样,它是民间的私学。西汉末年有一位学者刘歆,在汉王朝国家图书馆看到了这部还是用战国文字写成的《左传》,非常喜欢,他极力想让朝廷也把《左传》立于学官,设博士,但最终也没有多大结果。据说,刘歆一家人都喜欢读《左传》,他的父亲爱读,他也爱读,甚至连他家里的子弟、家眷、仆人,都会哼唧。由于《左传》是用汉代人已不太能读懂的战国东方六国的文字写成,所以被称为“古文经”。和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相比,《左传》更注重史事的记载,整部《左传》大约18万字左右,是三传中文字最多的。 
  《左传》在西汉虽然不被认可,但经过刘歆等人的努力,到了东汉以后开始逐渐受到重视,许多大学者如郑众、贾逵都为《左传》作注,认为《公羊》义短,《左传》义长,三国时的钟繇戏说《左传》是太官家,《公羊传》为卖饼家,可见在魏晋以后,它们彼此的地位发生了变化,这反映了《左传》的价值逐渐被学者们认可和肯定。 
  虽然有刘歆的努力,但《左传》在汉代却并没有得到当时官学的认可,原因可能很多,其中原因之一是,西汉时人们只认为《公羊传》和《谷梁传》才是《春秋》的传,许多人认为《左传》并不是《春秋》的传,甚至到了近现代,也有学者认为《左传》是刘歆伪造的。其实,事实并不是这样,《左传》和《春秋》的关系,在汉代就有学者比喻为犹如衣之表里,二者是相辅相成的,是缺一不可的。汉代的桓谭说:“《左氏传》于《经》,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。《经》而无《传》,使圣人闭户思之十年,不能知也。”有了《左传》,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《春秋》;反过来,有了《春秋》,也才会把《左传》读得更明白。 
  我们今天阅读《左传》,会看到《左传》中包括进了《春秋》这部书的内容,也就是说,已是一个“经”(《春秋》)和“传”(《左传》)的合编本。不过在早期,大概在西晋之前,《春秋》和《左传》其实是分别单独流传的,到西晋时杜预为《左传》作注,才把经、传合编到一起。 
  《左传》的记事,和《春秋》一样开始于鲁隐公元年(公元前722年),但一直记到赵、魏、韩三家灭晋(公元前453年),比《春秋》下延28年。《左传》里的《春秋》,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六年(公元前479年),最后一句是“夏四月己丑,孔子卒”,这和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中的《春秋》都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不太一样,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弟子在孔子死后,补记了两年到孔子去世为止,所以《春秋》的下限,一般不把这两年计算在内。 
  《左传》虽然解释《春秋》,但并不为《春秋》所拘泥。在《左传》中,有一些无《传》之《经》,也就是说《春秋经》里记载有某事,在《左传》中却毫无解释;在《左传》中还有很多的无《经》之《传》,也就是说在《春秋经》里并没有记载某事,在《左传》中却有记载。有的时候,《左传》和《春秋》的记载还会出现一点矛盾,一般来说,这种时候往往是《左传》对《春秋》记载失误的地方进行了纠正。 
    《左传》的作者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认为是鲁国人左丘明。《史记》中说,鲁国的左丘明担忧弟子们在读《春秋》时出现误解,失去了孔子的原意,所以写了《左传》专门来解释《春秋》。关于左丘明这个人,历史上确有其人,《论语》里就记载有孔子谈到左丘明的话:“巧言、令色、足恭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匿怨而友其人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”不过,关于左丘明这个人本身还存在许多争论,问题很多,例如他的名字,有人说他姓左名丘明,也有人说他复姓左丘名明;又如关于他的时代,有人认为他比孔子早,有人认为他和孔子同时,也有人认为他是孔子的学生,时代要晚于孔子。不管怎样,实际上都并没有确凿的证据,能表明他就是《左传》的作者。有学者认为,《左传》的作者不是左丘明,而是战国时代的儒家别派中的某一人;也有学者认为《左传》的作者可能是战国的吴起。在今天,这个问题,恐怕还很难有定论,还有待于继续探讨。 
  《左传》的语言文字,既平易简直,又生动形象,是上古汉语言文学的典范之作,既擅长于战争宏大场面的描写,又能对人物作栩栩如生的细节刻画,对后世史学、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89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